中新社柏林7月19日电 维也纳消息:在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第58届会议期间,中国常驻维也纳代表团与国际调解院筹备办公室18日在维也纳联合国总部共同举办国际调解院推介招待会。各国常驻维也纳高级外交官、参加贸法会会议代表和各国际机构代表等150余人出席。
中国常驻联合国维也纳办事处和其他国际组织代表李松大使在致辞中表示,《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调解是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优先方法之一。联合国成立80年来,这一领域迄今还没有一个政府间法律组织。国际调解院将填补这一空白,是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的重要法治公共产品。国际调解院是中国与各方一道共同为真正的多边主义作出的新贡献,是国际法治领域的创新之举,在国际关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中方将继续积极主张以互谅互让精神处理分歧,以对话协商方式凝聚共识,以合作共赢态度促进发展,以面向未来眼光解决问题,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热点问题解决之道,为各国化解矛盾分歧提供中国智慧。
国际调解院筹备办公室主任孙劲从调解院成立进展、案件受理范围、调解员选择、调解程序和特点等方面对国际调解院进行了全面详细介绍,并鼓励各方积极加入这一事业,通过调解共建更和谐、和平的世界。
联合国贸法会秘书长安娜·乔宾-布莱特表示,今年5月她在香港见证了国际调解院公约签署仪式,对国际调解院建立进程取得重要进展深感高兴,期待调解院的成立能够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发挥更积极作用,希望未来调解院能与贸法会加强合作,共同促进国际法治的发展和完善。
亚洲国际法律研究院联席主席郑若骅结合自身参与国际仲裁和调解的经历,介绍了调解这一争端解决形式在友好、非对抗、促进沟通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对国际调解院落户香港感到自豪。她表示,调解已经成为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的重要部分,国际调解院的成立为促进国际调解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
与会来宾表示,和平解决争端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期许。当前国际形势下,中方积极倡导推动建立国际调解院,充分彰显中国负责任、建设性大国作用。此次活动让大家对国际调解院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期待未来调解院能充分发挥优势,与诉讼、仲裁等现有的争端解决方式相互补充,促进争端当事方的和平合作、对话共赢。(完)
liangjianzhang:woyanjiudeshiyigebijiaoxindexianxiang。guoqujishinianlai,chuangxingenrenkoudeguanxi,zaixinxingchanyezhongtixiandeyouqimingxian。gongyegemingyihou,chuangxinyizhishijingjizhongdezhongyaoyinsu。zaiyizhizaoyeweizhudaodeshidai,chanyelianjiaoyicengmianyouyidingdeguimoxiaoying,yeyourenkouyinsudeyingxiang,danmeiyouxianzaizhememingxian。梁(liang)建(jian)章(zhang):(:)我(wo)研(yan)究(jiu)的(de)是(shi)一(yi)个(ge)比(bi)较(jiao)新(xin)的(de)现(xian)象(xiang)。(。)过(guo)去(qu)几(ji)十(shi)年(nian)来(lai),(,)创(chuang)新(xin)跟(gen)人(ren)口(kou)的(de)关(guan)系(xi),(,)在(zai)新(xin)兴(xing)产(chan)业(ye)中(zhong)体(ti)现(xian)得(de)尤(you)其(qi)明(ming)显(xian)。(。)工(gong)业(ye)革(ge)命(ming)以(yi)后(hou),(,)创(chuang)新(xin)一(yi)直(zhi)是(shi)经(jing)济(ji)中(zhong)的(de)重(zhong)要(yao)因(yin)素(su)。(。)在(zai)以(yi)制(zhi)造(zao)业(ye)为(wei)主(zhu)导(dao)的(de)时(shi)代(dai),(,)产(chan)业(ye)链(lian)交(jiao)易(yi)层(ceng)面(mian)有(you)一(yi)定(ding)的(de)规(gui)模(mo)效(xiao)应(ying),(,)也(ye)有(you)人(ren)口(kou)因(yin)素(su)的(de)影(ying)响(xiang),(,)但(dan)没(mei)有(you)现(xian)在(zai)这(zhe)么(me)明(ming)显(xian)。(。)
会记得第二名的,当然是第一名啊
从2012年《中国人太多了吗?》到2014年再版《中国人可以多生!》,从人口经济学著作《人口创新力》到人口科幻小说《永生之后》,再到最近《人口战略》的推出,十余年间,梁建章不断深入研究人口趋势,他的微博、专栏等发声渠道,几乎都被“人口”所占据。